|
|
|
黃綺創造“三間體”書體,太不“老實”了时间:2021-08-25 黃綺 黃綺(1914—2005)是當代卓有成就的學者。作為唐蘭先生的弟子,作為語言文字學教授,黃綺先生首當其沖是一位學者,他不僅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斐然,在教學方面更是成果豐碩。 但黃綺先生似乎不甘心于作一個故紙堆里的老學究,他有強烈的感情需要抒發,于是他填詞作詩,寫竹畫蘭,刻印作書。當然,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書法。 黃綺書法 黃綺曾做過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,也做過河北省書協的主席,是那一時期河北書法的代表性書法家。他的書法以奇崛險峻著稱,用筆力重千鈞,線條鐵畫銀鉤,結構修長高聳,有戛戛獨造之勢。 同其他治文字的先生相比,黃綺先生的書法太不“老實”了。如顧廷龍老、蔣維崧老、張頷老等,作字應規入矩,端雅嚴整;黃先生則非隸、非篆、非行、非楷,號稱“三間書”。 黃綺書法 筆者對“三間書”有這樣的印象:一是畫家的字;二是書家的字;三不是學者的字。這與上面提到的三老的字完全不是一個路子,所以說黃先生的書法太不“老實”了。 但是,也正是這種不“老實”,才體現出他在書法上是有個人想法的。學者往往忠實于書法的傳統樣貌,而藝術家則往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,能融入自己的思索,增加書法的藝術表現力。所以,“三間書”使黃綺先生與非藝術家型的純學者區別開來,從而塑造了他的第二個形象——書法藝術家。 黃綺書法 融合多種書體的書法家,在歷史上有很多,如傅山、鄭板橋等。傅山以篆書結體入于行楷,但筆法卻能楷化,故有高古韻致。鄭板橋以隸書入行,稱“六分半書”,奇奇怪怪,被人評論為“欲變而不知變”。 黃綺先生似乎并不太顧及前人的得失,除將篆、隸入行以外,還將魏碑、漢簡等不同風格的東西相互摻和,形成了他的“三間”書體。 這種書體的產生,源于他所謂“約——博約”的公式。即先從唐楷入手,再上溯魏晉,以至秦漢商周;下涉宋元明清,最后大膽叛逆,形成個人風格。 黃綺書法 這種“叛逆”的結果如何呢? 首先,黃綺先生行書的用筆以方筆為主,這來源于魏碑的刀刻斧鑿,依然表現為刀刻斧鑿。 其次,其行書結體或似篆似隸,或似漢簡或似狂草或似北碑,其出處可以單獨一一指出,如某一個點是隸書的寫法,某一個偏旁是篆書的字法等。 最后,其作品的章法因過分講究單字的變化及拘謹的用筆而顯得缺乏大氣。 黃綺書畫 整體說來,黃綺先生的“博”取只停留在“形”上,而并沒有真正學到“神”;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的“約”便成為各體筆畫的大拼湊。在前人的“盛筵”面前,筆者以為黃先生只落了個半饑半飽。 這幾乎是鄭板橋過失的重現,于是,我們由對黃先生書法的惋惜一變而為黃先生不畏“重蹈覆轍”精神的欽佩,因為黃先生不可能不了解大名鼎鼎的板橋道人。 黃綺書法 中國文化是延續性最強的文化;中國文字是生命力最強的文字。面對與文字同齡的浩如煙海的書法文化遺產,我們如面對一桌前人擺就的盛宴,有人舉箸不定,眼花繚亂,最終落得半饑不飽而歸;有人則抓住自己喜愛的菜肴,饕餮而盡,飽飫而還。 談到黃綺先生的書法,我們便有這樣的聯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