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被子女拋棄的老人,多半是敗在自己手里时间:2023-01-08 每個人都不想“孤獨終老”,卻總有一些人,躲不過厄運。 “百善孝為先”,孝順父母的兒女的義務。這一點,毋庸置疑,千年以來,孝順的故事,數不勝數。 總有一些老人,在年邁的時候,被兒女爭著贍養。留下了佳話。 如果老人被兒女拋棄,周圍的人就會“氣憤不已”,甚至有一些長輩,站出來“謾罵”。 俗話說: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! 任何一種情感,都是雙向奔赴的,孝順也是一樣。 從因果關系來分析,被兒女拋棄的老人,多半是敗在自己手里,有一部分原因屬于“自作孽”。 01 第一,老人從中年開始,主動和某個兒女疏離,導致兩代人的關系變淡。 在孩子很多的家庭里,老人常常顧此失彼,并不奇怪。 畢竟,任何一個人,精力是有限的。但是刻意去貶低某個孩子,或者瞧不起某個孩子,就顯然是大人主觀上犯了錯誤。 我的外婆,生了七個孩子。 我的阿姨是第六個孩子,出生的時候,醫生說:“肺部有問題! 因為醫療條件有限,具體的病情,醫生也說不清楚。但是外婆卻打定主意,要把孩子送出去。 在阿姨三歲和七歲的時候,有過兩次被送人的經歷。一次是去了山溝里的表叔家,后來因為表叔早亡,被送回來了;一次是送給一個原本沒有孩子的城里人,后來因為城里人自己有了孩子,阿姨被送回來。 一顆幼小的心,經歷了一波三折之后,就會“對家庭失望”。雖然孩子沒有辦法和父母對抗,但是長大以后,內心會有仇怨。 外婆、外公年邁的時候,阿姨很少過問。外婆過世,到落葬時,阿姨也沒有到場。顯然,她被排除在“孝順”的圈子了。 俗話說:“兒女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! 如果父母把某個兒女不當一回事,長期沒有感受到“溫度”,那么他就會和家庭慢慢疏離。萬一其他的兒女,因為他不夠孝順,而互相比對,家庭的情況,就會變得特別復雜。 看過一句話:“有一天,你被孤立了,就好好想想,以前你孤立的人! 好的父母,無法讓所有的兒女都得到均等的情感,但是可以創造集體的溫暖。始終說“大家、我們”,而不是“我、你、他”。 02 第二,老人特別偏心,對兒女的教育不夠,導致兒女矛盾重重,在贍養方面,互相推諉。 關于偏心的緣故,大家都有共識。 重男輕女,重女輕男,都會出現在我們身邊。就算是很公正的父母,也不能讓所有的兒女都滿意。 節日偏心是客觀存在的,那么我們可以在教育方面下功夫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:“如用幾句話來表達家庭教育學的全部精華,那就是要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堅定的人,能嚴格要求自己! 如果把兒女教育好了,有賺錢的本領,能夠換位思考,理解別人,那么“偏心”這件事,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。 現實社會上,很多老人居住在女兒家,而不是兒子家。這就說明,女兒接受了很好的教育,對“養兒防老”的古訓、“兒女都一樣”的俗語,有了深層次的理解。 一個有教養的人,保養的聲音會小一些,對于人性看得更加透徹,更加珍愛家庭。這一點,很多父母都會忽視,他們只懂得“讓孩子讀書,考上大學”。 幾個沒有教養的兒女坐在一起,哪怕個個都有錢,也會吵吵鬧鬧?诖镅b著一萬元,還會惦記父母手里的一百元。 如果老人被兒女拋棄,表面上是“不團結”,深層次去理解,就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。老人在中年的時候,沒有起到“和事老”的作用,沒有考慮到素質提升的問題。 03 第三,老人把外人當成親人,把兒女當成外人,讓兒女難以接受現實。 我的母親,常常喜歡對外人說:“我家女兒,一個月都沒有打電話了,白養了! 小區里的老人,偶爾會問我:“你的姐姐,怎么不管母親呢?” 聽到這樣的話,我有些難受,然后告訴母親:“外人再好,也不會幫你養老;女兒再差,也不會不管你! 很多老人,喜歡胳膊往外拐,甚至把財產也給了外人。這樣的行為,是兒女們難以理解的。 在言語上,總是貶低自己的晚輩,制造內耗。 在行動上,有的老人熱衷黃昏戀,導致家庭財產流失;喜歡信任不良商家,買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;喜歡被人吹捧,誤以為外人會幫忙養老。 俗話說:“遠香近臭! 老人應該看透生活現實,外人在遠方,因此沒有矛盾;家人在近處,因此矛盾不可避免。既然矛盾無法根除,那就調整思維模式,把思想捋順。 對兒女越信任,老人的生活越好。就像兒女還小的時候,一旦被鼓勵,就會興高采烈。 04 如果老人遇到了“被拋棄”的情況,我給你支個招。 首先,老人要意識到,獨居是社會常事,不要有恐懼感。據統計,大概每3個老人中,就有1個是獨居或空巢老人。2050年前后,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.87億。 提升了自己的認知,內心沉穩了,自然就會減少對兒女的依賴,從而減輕孤獨感。 其次,放下姿態,關愛兒女。如果兒女不太樂意,可以多關心幾次,用真情打動他們,還可以通過關心孫輩來拉近大家的距離。 最后,早一點做好養老的準備。在錢財上,盡量不麻煩兒女。 孝順兩個字,拆開來看——兒女要孝,父母要順。 順著人生發展、年齡變化、人的本性去思考和準備養老問題,人生的后半段,生活質量才能提升。 作為老人,健康時流汗,走不動時留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