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保定文化風情 | 一代賢臣李鴻藻时间:2023-03-08 高陽歷史悠久 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承淵源 匯集了“千年古縣”“紅色故里” “家紡名都”“商貿名城”“華僑之鄉” “戲曲之鄉”“武術之鄉”等諸多美譽 在441平方公里的高陽大地上 每一件事,每一種物,每一個人 都盡情書寫著 “顓頊故都,八才舊里”的獨特韻味 在高陽的歷史上,曾出現過兩位謚號“文正”的先賢,一位是名滿天下的明末榜眼孫承宗(一說文忠),一位是被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,欽點為同治帝師的李鴻藻。 李鴻藻遺像 李鴻藻,字蘭蓀,晚清重臣。少年時代他便聰明過人,17歲中秀才,24歲中舉人,一年后又中進士,從此開始了他長達50余年的為官生涯。曾任清內閣協辦大學士,兵部、禮部、工部、吏部尚書,軍機大臣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務,有“高陽相國”之稱。 從1868到1871年,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多次提出重修圓明園,以供享樂。當時,正值國力日衰,西方列強又對中國虎視眈眈,在這內憂外患之際,李鴻藻多次苦諫,竭盡全力阻止重修,也因此得到了滿朝大臣的普遍尊重。 李鴻藻書法 同治五年,李鴻藻嗣母離世,他向慈禧太后告假三年,在慈禧只給他一百天假期的情況下,他接連上書稱病,強行為母守孝三年。光緒三年,李鴻藻生母離世,他又如法炮制了三年假期,以盡孝道。光緒十四年,河南黃河大堤決口,這是一次被水利專家學者列為世界十大水災之一的滔天大災,就在這樣的天災大難面前,時值68歲高齡的李鴻藻臨危受命,帶領眾人齊心協力,用一年的時間堵住了黃河決口。這次黃河大堤修好后,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在花園口處被炸開以抵擋日軍進攻,便再也沒有決過口。后人樹立了一塊高大的石碑,用以紀念李鴻藻等人的豐功偉績。李鴻藻此人為人正直,直言敢諫,是清流派領袖,也是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。他反對簽訂《馬關條約》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,拒和主戰,一再上書朝廷動員全軍保家衛國。 李鴻藻書法 1897年,78歲高齡的李鴻藻,面對著晚清權臣的賣國行為,他憤怒至極,舊病復發。一代愛國名臣,面對山河破碎的國家和岌岌可危的中華民族,懷著悲憤與哀怨溘然長逝。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傅,贈予謚號“文正”。多年來,海內外的清史專家學者,無一不高度評價他的為官和做人,尊他為“一代宗師”“清正楷!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