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中國低齡老人達1.5億:約1/3仍在工作时间:2023-03-17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,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,其中60~69歲老人為14739萬人,低齡老人占全部老人的比重為55.83%。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,低齡老人(60~69歲)總量也在不斷增大。 根據國家統計局及公開數據整理測算發現,我國超5000萬就業低齡老人中,超六成從事農林牧漁行業。此外,隨著退休之后重新走上就業之路的老年人不斷增加,專家也表示需要重建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勞動就業體系。 超3000萬低齡老人從事農林牧漁行業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當前我國低齡老人總量保守估計已經達到了1.5億。未來,我國低齡老人群體還會更加龐大。根據我國歷年出生人口數據,1962年起,我國進入到一個出生人口高峰。因此從2022年開始,我國就進入到退休高峰期。這也意味著未來十年,我國低齡老人群體將大幅擴大。 目前,我國老齡化在不斷加深,這也說明我國人口預期壽命越來越長,比如過去60歲就算老了,但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好,現在確實算不上老,或者說可以推遲退休時間,這樣對勞動力的供給壓力也可以大幅緩解。 那么,就業的低齡老人主要從事哪些行業呢?根據《中國人口普查年鑒-2020》測算,低齡老人中,從事農林牧漁的人最多,占比高達62.44%,相當于有超過三千萬的低齡老人仍從事農林牧漁,主要就是種植業。另外,農業人口中的老年人沒有固定收入,不得不繼續從事農林牧漁工作,維持生活。這部分老人本來就不存在退休不退休的問題,他們一直就處于就業狀態。 根據去年底的一組公開數據,目前農民實際發放的養老金水平為每月平均188元,只相當于城鎮職工養老金平均發放水平每個月3577元的5.26%。 因此,對很多農村老人來說,其主要生活來源要么依靠自身的勞動收入,要么依靠子女贍養。農林牧漁之外,就業的低齡老人中,從事制造業的占比為7.29%,建筑業的占比為8.31%,批發零售業的占比為6.61%,這四大行業占比合計達到了84.65%。 整體來看,目前仍在就業的低齡老人,相當大一部分是農村的老年人,對這部分老人來說,未來仍需要合理提高財政對農民基礎養老金的補貼標準,逐步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金水平。 為“銀發打工人”就業提供保障 根據,BOSS直聘數據顯示,2022年,在該平臺上活躍的55歲以上求職者數量已同比上漲27%。此外,2022年該平臺崗位描述里明確了“歡迎退休人員”的崗位也同比上漲33%。去年10月,招聘平臺“前程無憂”發布的《2022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》顯示,68%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業意愿強。根據調研,46.7%的老年人重返就業市場為尋求個人和社會價值,19%的求職者希望發揮一技之長,繼續追求職業發展,34.3%的求職者通過再就業補貼家用、增加收入來滿足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。 隨著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和醫療健康水平的不斷改善,退休之后重新走上就業之路的老年人在不斷增加。他們人生閱歷豐富,不少低齡老年人在就業中彰顯技術、經驗、管理等方面的比較優勢,發揮這些低齡健康老年人的作用,是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的重要舉措。 但也要看到,當前老年人面臨求職渠道窄、就業門檻高等難題,哪怕是高學歷和低齡的老年人,也難以找到盡如人意的理想工作。而且就業市場上,能夠提供給老人選擇的工作崗位也十分有限。今年2月,一條“低齡老人就業難:58歲清華畢業找不到超5000元的工作”的消息登上熱搜。 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,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朱華榮表示,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持續加劇,越來越多的“銀發”族進入勞動力市場,保障“銀發打工人”群體的勞動權益,應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。朱華榮認為,如果能從法律上明確超齡勞動者的“勞動者”身份,將“銀發打工人”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疇,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,有利于保障其勞動權益。 在專家看來,未來適時調整相關法律法規,對超齡勞動者給予基本勞動保障,發布老年人就業的規范化操作細則和指導意見,對促進低齡老人再就業十分重要。 注:(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聯系刪除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