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一個杜撰出來的清明風俗,突然上熱搜,還讓人心神不寧时间:2023-03-27 按照中國傳統歷法,今年農歷有兩個二月,即俗稱的“閏二月”。因為今年的清明節剛好在“閏二月”,所以現在網上有人指出:“老一輩有個說法,閏月清明不上墳,上墳禍事要臨門! 這個說法究竟是哪一個“老一輩”,通過哪一本書傳下來的,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查到。有網友堅稱這兩句話是從家里長輩處聽到的,但是也有網友表示“聞所未聞”,只怕是一個謠言。 閏二月清明不能上墳這個風俗,到底是否存在過呢?這個說法到目前為止,只能存疑了。不過關于網絡上為什么會有這個說法,我們倒可以來討論一下。 一、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屬于中國古代的“二十四節氣之一”。它的時間是在每年公歷的4月4號至6號之間,一般情況下就是在4月5號這一天。 清明這一天,往往都處于農歷的三月。今年的清明節本來也應是在農歷的三月中旬,但是由于歷法調節的關系,二、三月之間被加入了一個“閏月”。 就這樣,今年的“閏二月”就和“清明節”聯系起來了。那么,閏月到底是怎么產生的,清明節和它又有什么關系呢?下面我們就分開來說一下。 先來談一下閏月產生的問題,在人類社會歷法的產生過程當中,最先出現的是“陰歷”。這里說到的“陰歷”是指“太陰歷”,即以人們通過觀察月亮圓缺的規律來制定的一種日歷。 另外一種日歷,則是通過觀察太陽運行規則得到的“太陽歷”。如今世界上通行的“公歷”,就是屬于“太陽歷”中的一種。 不過我們國家用的“農歷”,既非純粹的“陰歷”,也非“陽歷”。它事實上是一種把陰陽歷合并在一起的歷法,它又被稱為“夏歷”。那么我們的農歷,具體是怎么個陰陽合并法呢? 在“陰歷”的歷法方面,我們的古人非常聰明地取用了“月亮”的運行規律,來確定一個月的周期長度,通常小月為29天多一點,大月為30天多一點。 而在“陽歷”方面,我們古人能通過觀察北斗星斗柄的旋轉指向,用“二十四節氣”把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時間段安排時令,指導農業生產。 由于北斗星斗柄的變化,其實是與太陽的運行有關的,所以說我們的歷法,其實是一種“陰陽合歷”。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當你問大人,清明節是哪一天時,他們只會用公歷的4月4號或者5號來問答你的原因。因為“清明”這個節氣,事實上就是通過太陽運行的規律,按公歷算出來的。 接下來說,為什么會有閏月。本來陰陽二歷,各自都有規定一年的天數是多少。陰歷原來算的是354或者355天,陽歷是365或者366天。 但是我們把兩種歷合并起來使用的時候,必然就會遇到公歷、農歷不相協調的問題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的先輩采用了“置閏法”。 通過一系列精確的計算,我們國家在大約公元前五百年開始,就采用了“三年閏1個月,五年閏2個月,19年閏7個月”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。 通過“置閏法”,我們在一些年份當中通過增加一個農歷月份的方法調和陰陽歷法。至于到底應該在哪一年的哪個月“置天”,其實是通過一個月的“中氣”來判斷的。 二十四節氣按順序排下來,單數為“節氣”,偶數為“中氣”。打個比方說,一年的節氣開頭本來是: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…… 根據上述的說法來進行計算,所以立春、驚蟄、清明就是“節氣”,而雨水、春分、谷雨也就是“中氣”了。 假如某一個農歷月從第一天(初一)到最后一天(二十九或三十)沒有出現“中氣”,那就在這個月的后面加一個“閏月”。這個月是幾月,后面就是閏幾月。 “閏月”的出現,其實并不是很有規律。有人統計過,從1821年開始到2020年,一共出現了74個閏月,其中最多的是閏四、五、六、七月,其次才是閏二、三、八、九、十月。 二、今人杜撰的風俗,不能算作風俗 根據上述解釋,從理論上來講,還會出現閏正月、閏十一、十二月,不過出現的頻率更加少了,所以大家也就沒有印象。 由于“閏二月”出現的情況相對較少,再加上解放以后我國采用了公歷,現代至少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年輕人沒有接觸過農業活動,所以對閏月以及相關的風俗,都感覺十分陌生。 因此一些“迷信”的說法借著“風俗”得以傳播。以我個人而言,最初接觸到的不是關于“閏月”的迷信,而是關于“閏年”的迷信。 “閏年”的來歷,就是我們精確按太陽“回歸年”計算出的一年的長度,其數值是365.2422。而我們的公歷一年長度是365.25,所以中間有一個差值要調節。 現在國際上采用的解決辦法,是每隔四年在二月二十八日后面加上一天,所以閏年的二月有二十九天。 小時候我聽人家說,如果剛好在二月二十九號出生的人是不幸的。因為這個人四年才能過一次生日,民間有一些人因此認為當天出生的人比普通人“倒霉”。 現實生活中遇到過一個女生在這一天出生,她的婆婆會嫌棄她到了什么程度呢?就是家里的泡菜壇子可能都不會讓她碰,說她的手一碰,那一壇子好好的鹽水都會發臭。 “閏月”這個問題,則相對復雜一點,F在的中國除了遇到婚、喪、嫁、娶等大事,或者判斷春節、中秋、端午等幾個重要節日什么時候來臨以外,平時幾乎用不到農歷。 元旦、勞動節等節假日都是按照公歷計算,周末與農歷更是無關了。所以閏不閏月的,好像對我們來說也沒有什么影響。 前面說過,閏正月的情況很少,所以我們也不用擔心有兩個春節要過,假不夠放。閏八月的時候也少,遇到這種節,黑心老板搞不好正假都不給你放,就更別想過兩個團圓日了。 唯獨清明的問題有一點麻煩,在尋常的年份,到了這一天,你說你不想去踏青、不想去放風箏,沒有人管你。你要說你不想去給親人上墳,你也不怕家里長輩把你罵成狗頭。 但是,現在為什么有人會說“閏月清明不上墳,上墳禍事要臨門”呢?很顯然,這是有一些人把“閏月”和“閏年”當成一樣“不吉利的日子”了。 因為閏月的出現是“超出常規”的,所以就有人認為它是不應該存在的。“閏二月”,剛好趕上了“清明節”,“清明節”要上墳,上墳祭拜的是逝去的人。 在一個這么不吉利的日子里,去祭拜逝去的人,這多不吉利!所以前面提到的那個所謂的風俗,就是這么來的。 “清明節”這個節日在古代本來就是一個和巫術、祈福相關的日子,大概在三國以后才和那個紀念介子推的“寒食節”合并到一起。 這個節日在全國各地本來都有不同的風俗,在唐朝的時候被定為國家的法定假日,唐朝官方還對節日的內容進行了豐富。 從此以后,清明節的節俗就不僅僅只是祭祖、上墳了,還包括踏青郊游、踢毽子、蹴鞠、射柳、蕩秋千、放風箏等等。 并且這個節日的確定最初是和“太陰歷”沒有關系的,而是與太陽歷相關的。設置閏月本來就是為了讓夏歷中來源于太陰歷的部分,能夠和來源于太陽歷的部分相協調。 清明的日期是按太陽歷確定的,閏二月是在太陰歷的基礎上增加的,所以前者的存在和后者又有什么關系呢? 結語 其實長久以來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惑著,那就是現代既然有了公歷,為什么我們還一直在沿用中國的農歷呢。后來我專門查了一些資料,發現在古代很多國家的人就發現了這個問題。 最初大家采用的太陰歷,因為月亮的陰晴圓缺遠比太陽容易觀察到。古人想知道一個月到了哪一天,只需要在夜晚抬頭望月,通過它的形狀就知道個七七八八了,但是看太陽卻不行。 不過后來人們在實踐生活中發現,太陽歷更加利于農業生產,所以有很多文明最后直接拋棄了太陰歷。而華夏文明則選擇了“中庸之道”,把二者合并起來,各取所長。 但是無論人們使用的是陰歷還是陽歷,都只是和現實人類的生活相關,而不是與封建迷信相關。更不要說,“清明節”的確定本來就是按公歷(陽歷)計算出來的結果。 農歷要不要“閏二月”,與公歷歷法確定的清明節,又有什么相干呢?不信你隨便翻本老皇歷來看看,上面一年中會不會標注出兩個“清明”? 注:(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聯系刪除) 上一篇“壩”之見聞下一篇圖文并茂的“飛虎師”酒瓶 |